朋友们大家好,小编要讲的是防疫站可以做什么副业和防疫站挣钱吗的内容。
本文目录
一、湖南衡阳有什么特产啊
衡阳特产1:牌楼汤圆
楼汤圆是湖南衡阳的传统小吃。以大米为主要原料,用传统制作工艺制成汤圆,再配以五香粉、白胡椒粉、葱花。做出来的汤圆清亮洁白,软糯微辣。
衡阳特产2:鱼粉
鱼粉是湖南衡阳的传统小吃,历史非常悠久。它在20世纪变得非常有名,现在是衡阳人早餐经常吃的米粉之一。其制作工艺精细,选用鲜鱼和米粉为主要原料。汤要浓,温度要适中。生产的鱼粉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汤汁鲜美。
衡阳特产3:石矛烧饼
石矛烧饼是湖南衡阳的传统小吃,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据记载,它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它以精细的做工,面粉和白糖为主要原料,用传统的方法制作而成。烧饼酥脆可口,还含有丰富的营养。
衡阳特产4:衡阳荷叶盖饭。
荷叶盖饭是湖南衡阳的一种传统小吃,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据记载,它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制作方法复杂。以大米、荷叶为主要原料,再配以瘦肉、叉烧、虾、鸡、鸭等。是由传统制作方法制成的。生产出的荷叶盖饭油亮、清香、柔软、爽口。
衡阳特产五:常宁凉粉
常宁凉粉是湖南衡阳的传统名吃。据史料记载,常宁凉粉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制作工艺十分精细。它是由当地山上出产的果冻藤的核制成的。吃的时候可以拌上糖、醋、蒜泥、辣椒等调料。尝起来又辣又酸又好吃。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b7fd5266d0160924ea6e1c8ac60735fae7cd34d3?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
二、傣族的风土人情和民族习惯是什么
(一)饮食.习惯早、晚两餐.有嗜酸之癖好,各种蔬菜均要加入特制的酸汁,然后晒干存放,每餐於煮菜或煮汤中加入少许,便酸味十足,几乎是每餐不可少的一味菜.不食粳米,而食糯米,饭用瓦甑蒸熟吃.不吃羊肉.男子喜欢饮酒.爱嚼槟榔,拌入石灰膏、芦子、切碎的草烟,嚼至满口流涎,犹如喷血.
竹筒饭.把米装进香竹竹节里,灌水后将筒口塞紧烧烤.竹筒表层烧焦时,饭也熟了.竹筒饭特别清香.
(二)傣家竹楼.傣族村落都在平坝近水之处,凡翠竹围绕,绿树成荫的处所,必有村寨.竹楼可避湿、避热.傣家竹楼充满热带的田园风味,步上木梯坐在凉台金黄色的篾席上,可以观赏寨子里和谐的生活情景.好客的主人会端出一张小竹篾桌,摆上用芭蕉叶包着的糯米饭和用竹筒盛着的米酒招待客人.
(三)赶摆.傣族将大大小小的节日都叫做”摆”.按傣语原意,赶摆即盛大的节日或集会活动.摆场上琳琅满目的货摊上放满了食品和用品,特别是傣家独具一格的筒帕、银手饰、软耳丝等更吸引游客.
(四)泼水节.每年傣历六月十二(清明节后7天)开始为傣历新年,为期3~5天.从清晨开始就举行堆沙、泼水、丢包和赛龙船等活动.其中,最富於民族特色的就要数泼水.这是富有青春意味的男女狂欢.清早,先采来鲜花作花房.然后挑来清水泼到佛像上为之洗尘.接着大家便互相泼水,往往泼得浑身湿透.傣族认为以清水互相泼洒,是祝福、消除病魔和应节气.因此泼得多是友善的表示.被泼者都报之以笑脸.这一嬉戏,直到街中水流成河为止.
民族概况
我国傣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其余散居云南省的新平、元江、金平等30余县。居住山间平原地区,属亚热带气候。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傣族人口数为1158989。使用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本族有拼音文字,各地不尽相同。20世纪50年代进行了文字改革。
傣族自称“傣仂”、“傣雅”、“傣那”、“傣绷”等。汉晋时称之为“滇越”、“掸”、“擅”、“僚”或“鸠僚”。唐宋时称“金齿”、“黑齿”、“茫蛮”、“白衣”等。元朝时“白衣”又写作“百夷”、“白夷”、“伯夷”等。清以后称之为“摆夷”。解放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名为傣族。
傣族历史悠久,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就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公元109年,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建置益州郡,傣族地区是益州郡的西南边疆。公元六十九年,增设永昌郡。傣族地区属永昌郡管辖。当时,傣族先民的首领曾多次派遣使者,带着音乐师和魔术家来到东汉王朝的首都洛阳奉献乐章,表演新颖的技艺。博得了东汉王朝的赞赏与欢迎,被赐予金印、紫绶,其首领还被封为“汉大都尉”,从而和东汉王朝建立起政治上的隶属关系。公元八世纪至十三世纪,傣族地区先后隶属于以彝族、白族为主体建立的云南南诏蒙氏政权和大理段氏政权。元代,傣族地区隶属于云南行省。元代开始在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在云南西部傣族地区设置金齿宣抚司,管辖德宏等地傣族,在南部傣族地区设置彻(车)里军民总管府,管辖西双版纳等地。明代,又在元代的基础上加以巩固,在西部设麓川平缅宣慰司;在南部设车里军民宣尉司,并设较小土司区,全面推行土司制度。在广大傣族地区任用世袭的土司、土官,大大加强了元、明王朝对傣族地区的统治。清代,基本上沿袭元明旧制,但在社会经济较为先进的内地傣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委派流官进行直接统治。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在边疆傣族地区成立县和设治局,继续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加深了傣族人民的苦难。
社会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从边疆到内地各傣族聚居区,所处历史条件不尽相同,社会发展是不平衡的,在土地占有形态、阶级构成、剥削方式以及政治制度等方面,都各有特点。这些特点,反映了傣族社会由封建领主经济向封建地主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在景东、新平、元江等地区,傣族和汉族交错杂居,吸收了汉族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生产力发展较快,较早地进入了封建地主经济,傣族人民直接遭受到民族内外地主阶级和国民党政府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西双版纳、德宏等边疆地区傣族社会的发展则相对的较为缓慢,特别是西双版纳地区还保留着比较完整的封建领主经济。
新中国成立后,傣族人民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权利。1953年建立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自治州;1953年建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1956年改为自治州。从1954年至1980年先后建立了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和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分别采取不同方式进行了土地改革和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经济、文化有了较大发展。建国40多年来,大力兴修水利,加快农田基本建设,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粮食产量成倍增长名中外的“普洱茶”生产迅速发展,西双版纳种植橡胶树成功,增产显著。地方和乡村工业发展很快,先后建立了采矿、机械、电力、化学、陶瓷、皮革、造纸、制盐、食品加工、制茶、榨糖、制胶等厂矿企业。勐海茶厂、怒江坝糖厂、西双版纳的景德工厂、德宏的新华工厂、芒市机械厂都是全省有名的企业,工业总产值不断增长。特别是电力工业发展很快,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各乡已建成上百座小型发电站,。50年代前,傣族地区的交通非常闭塞,如今县县通汽车,绝大多数乡、村兴修了公路。从昆明到思茅、昆明到保山开辟了民用航空线。手工业、商业服务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各地普遍兴办了小学,不少中学和中等专业学校相继建立,许多学校以傣文教学。西双版纳和德宏自治州都办了傣文报纸,用傣语进行广播,并翻译出版了各类书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傣族聚居的边疆地区,疟疾、霍乱、伤寒、鼠疫等10多种烈性传染病流行,尤以疟疾为甚,广大傣族人民缺医少药,十分痛苦;现在医院、卫生防疫站、疟疾防治所以及妇幼保健机构迅速建立,乡有卫生院(所),许多村有医疗站,早已扑灭了鼠疫,控制了疟疾、霍乱、伤寒等传染病,人民的健康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傣族地区的工农业生产、手工业及副业生产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傣族地区欣欣向荣,现在已成为比较富饶而又十分美丽的“孔雀之乡”了。
文化艺术
傣族有自己的历法,纪元始于公元638年;有推算日蚀、月蚀的书籍;有历史文献及内容丰富多彩的诗歌、传说、故事、寓言等文学作品。傣族有500部左右的长篇叙事诗,这在我国所有民族中是无与伦比的。现在保留的傣族传统长篇叙事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其中有歌唱人类创世活动的如《布桑盖与瓦桑盖》、《坤撒》,颂扬祖先创业事迹的如《叭阿拉吾射金鹿》,反映历史事件的如《召网香召网朔》、《勐卯与景欠战争史》,揭露统治阶级贪婪残暴的如《娥并与桑洛》、《召树屯》、通过爱情主线揭示社会矛盾的如《朗鲸布》、《线秀》,还有解放后表现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彩虹》、《流沙河之歌》等。傣族人民能歌善舞。“赞哈”(民间歌手)的演唱是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活动,舞蹈中的孔雀舞伴以象脚鼓和硭锣,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名扬中外。雕刻和绘画精美典雅,庄严的寺塔和飞架于江河之上的竹桥,更显出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
风俗习惯
傣族的家庭和婚姻过去带有明显的封建色彩,其特点是等级内婚。土司之间实行严格的等级内婚,盛行一夫多妻。广大农民实行父权制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家庭成员为父母与未婚子女。青年男女婚前社交活动相当自由,可以自由恋爱。未婚青年在节日里或盛会场合“串布少”(找未婚女子谈情说爱)很盛行。流行召赘上门的习俗。通行土葬,贵族与贫民的葬地是严格分开的。和尚、佛爷死后,先行火葬,再用瓦罐盛骨灰埋于寺后。
傣族服装,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纹身的习俗很普遍,男孩到十一、二岁时,即请人在胸、背、腹、腰及四肢刺卜各种动物、花卉、几何纹图案或傣文等花纹以为装饰。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西双版纳傣族妇女,着白色或绯色内衣,腰身细小,下摆宽,下着各色筒裙。芒市等地妇女,婚前着浅色大襟短衫,长裤,束小围腰,婚后改着对襟短衫,黑色筒裙。内地傣族妇女服装与边疆大体相同,但有地区性特点,往往因此被其他民族呼为“花腰傣”、“大袖傣”等。
傣族的饮食以大米为主,德宏地区的吃粳米,西双版纳等地的爱吃糯米。喜饮酒和食酸辣,好吃鱼虾等水产。普遍有嚼槟榔的习惯。村寨大多建于平坝近水的地方,翠竹掩映,溪流环绕。干栏式建筑是傣族住房的特点,分上下两层。德宏多数地区傣族住平房,土墙茅顶,呈四合院。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傣族的宗教信仰,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过去边疆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同时保留着原始鬼神崇拜的残余。农村中佛寺很多,其组织系统与封建统治机构的组织系统密切配合。在西双版纳,过去未成年男子几乎都要过一段僧侣生活,识字念经,然后还俗回家,有的修身为僧。佛教对傣族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都具有明显影响。
傣族人民的节日多与宗教活动有关,主要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等。关门节约当夏历六月中旬,开门节约当九月中旬。从关门节这天到开门节的三个月内,为一年中宗教活动如礼佛、听佛爷讲经等最多的时期,老年人更为频繁。开门节后,才恢复节日前的正常生活。泼水节为傣历新年,约当夏历清明后10日,届时举行泼水、赛龙舟、放高升等活动,为每年最盛大节日。
三、经历这次疫情,你发现什么才是生活必须品
口罩
如果说疫情期间最需要的一个物品和人们抢的最多的一个物品,那就是口罩了。当疫情刚开始爆发的时候,网上的口罩可是价格高的离谱,并且根本买不到。而后来随着我国相关流水线的加大和各个口罩厂的复工,口罩的供应虽然已经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但是价格却提上去了。而在疫情恢复之后,我认为口罩也是必须的,因为口罩不仅能预防一系列的传染疾病,而且即使平时带着也可以起到一定的防紫外线的效果,这对于爱美的女生来说可是防晒的一种好方法。而且如果平时家里有人生病的时候,也可以佩戴口罩,防止病毒的传播,对于这种时不时就能用到的口罩产品总备在家里一些当然好的。
消毒产品
除了口罩,消毒液等一系列的消毒产品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疫情期间许多人即使出门回到家之后,也会用消毒液洗手或者喷身体上的各个部位。确实,消毒产品确实很必要。平时本来回到家之后,就应该有用肥皂洗手等一系列必要的流程。其实许多生活中接触到的细菌都是清水清洗不掉的,这时候就需要一定的消毒液或者洗手液。消毒产品也是家中经常可以用到的,因此多备一点也无妨。
米
对我们家来说,都是喜欢吃米饭的,而疫情期间因为不能及时出门,有时候在家的会一天三顿有时候都会是米饭。米对我们的重要也是能体现出来,我觉得米饭真的很好吃,不仅可以配菜也可以炒蛋炒饭。而且米放时间太长也不会坏,只要做好了相关的措施。
当然我觉得,除了口罩和消毒味品以外,其他的还是看各个家庭自己的需求,但是无论如何有家中多备一点总是好的。
四、适合学生做的兼职
1、学校的勤工助学工作。
学校勤工助学的岗位一般都很多,收入稳定,可以长时间去做。这种岗位一般会安排在白天没有课的时候或者晚上,所以我们去做勤工助学的工是不会影响学习的。而且学校也会考虑到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不会安排太繁重的工作。
2、当家教。
大学生去当家教的现象十分普遍。一般来说,大多数同学会选择去教初中或小学,因为这个难度相对低一些。当家教的酬劳是按小时算的,具体拿多少视情况而定。
3、去商场当促销员。
大型的商场在周末经常搞促销,而商场一般都会缺人手,同学们就可以利用周末的时间去做这种兼职。当促销员也是相对轻松,只是得站一天。
4、到学校旁边的门店做兼职。
在学校旁边的饭馆或奶茶店当个服务生也是一种很好的兼职方式。这样既方便又不怕被骗,但是如果空空闲时间不太多,并不建议做这种兼职。
5、做旅游代理。
旅游代理也算是一份较轻松的工作。拥有良好的人脉关系对做代理是相当有利的,反过来,当代理也可以让你认识更多的人。当处于旅游的黄金时期时,做旅游代理就稍微有些忙,但不会累。
总体而言,大学生可以选择的兼职种类还是比较多的,只是在找兼职工作的过程中,同学们一定要小心谨慎,谨防被骗。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防疫站可以做什么副业和防疫站挣钱吗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